读书笔记分

时间:2024-11-17 22:57:58
读书笔记分[此文共11619字]

第一篇:《矛盾论》读书笔记分条

《矛盾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就要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历史上人们对宇宙发展法则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

形而上学是指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就是说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这就是说,我们思考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隐含则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实际中积累经验,形成理论。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丰富理论。

矛盾特殊性包含的5点内容:

1、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例如:猫与狗不同,就是因为这两个动物彼此具有特殊的矛盾。正是因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因此研究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学科,研究物理和研究化学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别。人和动物的矛盾就不一样,人要考虑学习,事业,婚姻,子女教育。动物则不需要,吃饱了不饿就行了。

2、 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人的一生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同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例如: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这些都是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3、 每一矛盾的包含的两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指不去研究矛盾的各个方面。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有现代价值。

4、 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这一点和上面的第2点是有关联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就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以人为例来说明可能更清楚一些,人在青年的时候最要考虑的是事业和婚姻,当然,对不同的人而言可能结论不一样,有的人认为事业优先,有的人认为婚姻优先,还有可能原来认为事业有限的,因为家里老爸老妈的催促,必须将婚姻放在优先上,因此在青年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分为事业优先,婚姻优先两个阶段。这个没有统一的答案,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构成了一个活生生,完全不一样的人。

5、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个就不必赘述,上面已经提到。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上面所提到的关于人的矛盾,在20岁以前主要矛盾是学习,在20-30岁主要主要矛盾是事业或婚姻,再以后可能是子女的教育,不同的矛盾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因此重点关注程度也就不一样。俗话说要事第一,也是这个道理。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 ……此处隐藏6971个字……>

首先,应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内容至少要有一总体概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列出其知识结构,以知识结构的框架来串联课文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概念,把原先比较繁杂或头绪较多的知识章节梳理清楚。例如可以对学生形象地把课文比作一棵“大树”,从课文的主线索(常在章节大标题直接出现)为“树干”,分析说明的要点(常体现在段头黑体字标题上)为“树枝”,细节的知识点为“树叶”的方法,把整节的内容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才是有意义的“读书笔记”,一方面可培养学生阅读和归纳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历史知识。

其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一定得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作为读书笔记,不可拘于一格一体,更无标准答案,切忌以自己的模式强加给学生,只要能做到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和重点突出这三个要求就应算是优秀的读书笔记了。对于一些思想较活跃、达到上述三项要求,在笔记中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笔者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对初二、高一和高三这三个不同年龄段都做了尝试,结论是无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年级,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有何不同,只要正确指导,均能在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建立知识结构的能力上有所进展。

如初二《世界历史》(全一册)、《沙皇俄国的改革和扩张》一课中课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其黑体字标题为: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沙俄的侵略扩张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按这三个标题为序,并突出重点的就算是个合格的读书笔记。但有一些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把其内容打乱,重分为两大部分,其笔记略为:

一、俄国的改革

1.沙俄的形成和农奴制的实行

2.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内容

① 军事

② 经济

③ 教育

④ 生活习俗

意义

3.1861年改革

背景

内容

① 政治

② 经济

意义

二、沙俄的侵略扩张

作为一名初二的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之后跳出课本的框架,以俄国的历史进展为线索,把课文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较为完整且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可以看出其阅读、理解和归纳能力的提高,已初步掌握了“课堂读书笔记法”。 再如高一学生在做《世界历史》(下册)《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一课读书笔记时,有一学生根据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提示他们注意的这两个国家在统一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和部分不同,把读书笔记列为一张比较表,从统一的背景、代表人物、过程、手段、主力军和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既达到了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和重点突出的要求,而且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不失为一份十分优秀的读书笔记。

“课堂读书笔记法”尤其适合于高三历史科的复习。高三历史复习课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且有相当的深度。笔者在高三教学中做了尝试,并以此法开设公开教学课,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高三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三国两晋》的复习课采用此法,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之后讲评,从学生完成的笔记中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做为范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评。

例一:

三国两晋

一、三国鼎立

1.220年 曹魏建立

2.221年 蜀汉建立

3.222年 吴国建立

二、西晋短期统一(265年—316年)

1.西晋建立和统一

2.八王之乱

3.五族内迁和流民起义

4.西晋灭亡

三、东晋和十六国

1.317年,东晋的建立

2.十六国

3.祖逖北伐

四、淝水之战

苻坚

从一般意义上说,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模仿老师平时授课的正板书,也算是一份比较好的读书笔记,但学有一名学生采用线索发展的方法,也做了一份形式上完全不同的读书笔记。

例二:

220年 曹魏建立

221年 蜀汉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 西晋短期统一(265年)

八王之乱

五族内迁 →

流民起义

→西晋灭亡→

十六国

↑ (祖逖北伐)

东晋(316年) 淝水之战

(317年-------------------→420年)

这样的例子很多,对于这些勇于在完成上述三个要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学生,教师应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不拘一格,活跃思想。 学生做完课堂笔记之后,教师应在每节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内容的串讲。因为学生能力毕竟有限,一般只注意课文的表面文章,而教师可在他们大多已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详略得当地就本课的重点予以强调,加强学生的记忆,对于难点和一些学生不易发现的问题、事件的前后联系以及一些理论问题等还需要

进行讲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把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和受到了思想教育,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再者,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应及时地认真批阅,并及时进行讲评。肯定其长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指导学生在下一次的课堂读书笔记中不断进步。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对于“课堂读书笔记法”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把原先以老师讲述为主的授课方式改为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为读书笔记的活动为主,教师从中起一个引导和总结的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系统、更完整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第二,并非每一章节的课文均能采用此法。对于结构简单、列举式的章节则因没有难度而收效甚微,对于结构较大,头绪较繁杂、且线索明朗的课文则较合适。这个问题在前文已有举例和阐述,不再赘言。

第三,通过在各年段的实施,发现学生的能力明显增强,阅读速度加快,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进步尤为明显,学生反应良好,基本上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尝试。

第四,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从原来的“听”老师讲课的一次性学习发展成为先阅读、做读书笔记,在熟悉内容之后再听老师总结和讲评的多次重复学习,对于历史知识的巩固率必然大大提高,也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第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又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亦有一定的作用。

当前,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也同样波及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模式,笔者只是想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上做些尝试,逐渐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 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适应当前教育水平的发展,为将来的社会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建设者。

《读书笔记分[此文共1161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