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观后感

时间:2025-08-04 08:37:45
走出非洲观后感[此文共5934字]

第一篇: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

当时是在360浏览器里偶然看到的一个“女人一生必看的20部影片”,而这部正在其中,于是下载了回来,隔了三四个月,今天实在无聊,才拿出来看,女人确实应该看看。里面的女主角凯伦感觉和《飘》里面的斯嘉丽有一点儿相像,可能都算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吧,她们勇敢、自信、敢于反抗旧有的观念。

这部电影是以凯伦的婚姻和爱情为主线的。最开始因为他的情人欺骗了她,不愿和她结婚令她很伤心,随后她就向她情人的弟弟、她的朋友波尔?毕斯要求和她结婚,她并不爱他,只是想要一段婚姻,想要她在非洲的农场有一个男主人。结果可想而知,她和他在一起并不幸福。而丹尼斯的出现改变了她,他们一起打猎、露营,她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开心,后来他们真的在一起了很久,丹尼斯是真心爱她的。但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总是表现的强势,她们习惯占有,所有事情都要按她们的想法来。在凯伦和丹尼斯相处期间,有过一段争吵,我很赞同丹尼斯的观点。凯伦是聪明的女子,她知道丹尼斯每次离开不是都为了去打猎,而仅仅是为了离开,她觉得这违背了爱的真谛,因为她认为爱就是占有,她希望丹尼斯和她结婚,觉得这样一来,丹尼斯就是她的。而丹尼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iwon’tbeclosertoyouandiwon’tloveyoumorebecauseofapieceofpaper.(我不会因为一张纸而和你更亲近或更爱你)”他说,和她在一起是他的选择。是啊,爱是美好的,本就不该有什么束缚。着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相信最后,凯伦一定懂得了这个道理吧!

除了爱情和婚姻之外,凯伦对非洲那里的土着居民生活的关注是另外值得一提的。她有先进的思想,她知道学习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很重要,我想这一点,不止她一个人知道,但是只有她为此而付出了努力和做出了行动。她对那里的人都很好,最后她一无所有,却依旧想着要为那里的居民争取一块生存的土地,所以当她要走的时候,人们才会依依不舍,这也是一种回报。

这也算是一部励志的影片,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但凯伦的那股正直、坦率、善良、果敢、勇于打破旧观念的精神和她独立的品性是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女性同样需要学习的。我们是女人,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像男人一样勇敢、强悍,男人和女人分别需要做什么,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明确的界定,我们也不应该对一个人有过强的依赖,独立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不能独立,就永远不会有什么作为。

从现在起,努力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独立不一定非要在任何时候都强势,一个成功的女人必然可以处理好强与弱之间的关系,而我希望我可以成为这样的女人,这条路离我还很远很远,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第二篇:走出非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对比观后感

走出非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对比观后感

摘要

走出非洲主要是讲女主人公凯伦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而蒙娜丽莎的微笑说的是一个时代的女性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但是里面也是从塑造了几个女性人物来体现这个时代的看法。两部看似截然不同的电影,其实也很多共鸣之处,她们对爱情和事业都有很多女性的共同特点,两部影片中主人公对爱情和事业都是鱼和熊掌两者不可皆得也。

关键字:女性 生活 爱情 事业

正文

同样作为女性的我,还是比较能够理解电影里女主人公的那些追求与生活中的这些困扰。对女性来说,感性总是大于理性,对于爱情,总是能够全身投入,倾力付出,对生活总是热情四溢的!比起男性,我觉得女性还是比较丰富的。

爱情对比

电影《走出非洲》堪称文艺剧情片的经典之作。85年的片子,曾获奥斯卡七项大奖。这片子的动人与深度,与女主角原型karen和她的非洲种植园密切相关,与女主演梅丽尔密切相关,与大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密切相关,音乐、画面、叙事与剧情,等等都很有关系。当然,还要说,它也与男主演罗伯特.雷德福密切相关。

凯伦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富家女,为了得到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离开故土丹麦远嫁东非肯尼亚,然而男爵夫人的称号并没有给凯伦带来美满的婚姻生活。在一次打猎遇险时,凯伦邂逅了年青的英国贵族邓尼斯(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在遭遇婚姻的破裂和丈夫出走之后,凯伦独立承担起经营庄园的任务,而她与邓尼斯的关系似乎也有了进展。然尔命运之神并没有从此让凯伦一帆风顺,一次大火让她不得不出卖庄园从而缓解经济的拮据,后来邓尼斯驾机意外身亡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在某种程度上,似是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无法超越其极的这样一种状态了!

1950年代,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美丽成熟的凯瑟琳(朱莉娅?罗伯茨)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因为风趣、率直、热情、渊博,凯瑟琳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她的几个学生,想同男孩一样干出一番事业的琼(朱丽娅?斯黛尔斯)、活泼好动的丽薇(玛吉?葛伦霍)等,也慢慢地展露出真性情。

然而,学生贝蒂(克莉斯汀?邓丝特)要结婚的消息,又将自由浪漫的氛围打破。

影片通过述说了几位主人公的事迹,来表达那个时代女性从对传统爱情的墨守陈规到于凯瑟琳(朱莉娅?罗伯茨)的看法相互碰撞出来的争执,团结,渴望和追求!她们开始渴望自由,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事业,希望能够平等的去追求。

不同点在于走出非洲讲述的是一个女性,她是单独的,但是她一直渴望自己的爱情有个城堡,就是建立自己的家庭,她有渴望成为那个时代的贤妻良母的心情,同时她也不放弃对于事业的追求,她的心意是一半一半的,或者说她其实认为两者是可以一起和谐的存在的。而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如果

背弃了结婚去追求事业,是不被允许的,是被阻止的!她们的事业只能用爱情来牺牲,二者是不可共存的。

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是女性,她们都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她们会为爱情全身心的投入于付出!她们都有贤妻良母的那种潜质和对生活,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可以一起兼并!

生活事业对比

在非洲的贡嘎(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舒缓苍老的女声,深情流畅的音乐,非洲广阔壮美的大地,一幅幅画卷史诗展示在面前。在遭遇婚姻的破裂和丈夫出走之后, 影片中凯伦的生活上的比较自由的,而且又有大自然的环境,她可以常常出去打猎,探险。她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还有那些非洲的仆人在生活上帮她,她在生活算是比较安逸。事业上,她伦独立承担起经营庄园的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凯伦渐渐的与种植园里的仆人们产生了深厚友谊,她还为那些非洲人创办学校,希望他们能够获得知识。 ……此处隐藏1835个字……击败他们的荣耀转瞬间即逝尽管后来的冠军辈出活着时名字已被人遗忘so set, before its echoes fade,the fleet foot on the sill of shade,and hold to the low lintel upthe still-defended challenge-cup.趁着荣耀消逝之前敏捷双脚踏上归途在门梁上悬挂着的是

and round that early-laurelled headwill flock to gaze the strengthless dead,and find unwithered on its curlsthe garland briefer than a girl's.那些早先的冠军们将会嫉妒地注视着你你卷发上的月桂花环将永不会枯萎

第五篇:走出非洲影评

电影《走出非洲》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

摘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类一直在探求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于生命意义问题,源于我们人类自身不断的探索。生命本身存在意义吗?如何得到一条生命中有意义的道路?生命的意义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依赖于目的、价值和理念的?这些问题都等待着人们回答无数的 哲学 家、思想家都曾为生命的意义作过解释,但却没有定论。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听从于直觉的良心、他人的需要、社会的期待,还是听从于上帝的安排?谁都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看法,可是谁都无法对此做出完美的解释。《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对人们生命的观念提出了疑问,并引起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关键字:走出非洲、生活、生命意义

年轻貌美的卡伦为了拥有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远离自己的家乡,去东非肯尼亚与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结婚。他们互不相爱。如同他们说的,一个是为了男爵夫人称号,一个是为了一个免费的女佣。这也为她日后爱上丹尼斯(又名芬奇·哈顿)奠定基础。卡伦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差,完全是个贪图权势的女人,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却被她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不管她嫁给布罗布里克森是否正确,她至少努力了。她不愿意屈服于命运。她勇敢、执着、富有爱心,她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远大于那些说她拜金、不要脸的人。

在非洲经营农场期间,卡伦感受到当地土人的淳朴,她不顾众人的反对,教书给孩子们,与土人一起工作。不幸的是一场大伙摧毁了一切。因为穷困,她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土地。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那块土地上生活,她甚至跪下来想总督求情。最终,卡伦失去的爱人,失去的财富,失去了男爵夫人的称号,独自一人回到丹麦。光从结果看,卡伦是失败者,她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可哪个人在世界上走一回会得到什么东西呢?到头来不还是什么到带不走吗?而卡伦至少她为自己的幸福努力过,奋斗多。我觉得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卡伦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她和丈夫告别时,她说道:“道别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中间搀杂着的羡慕。男人出去接受考验,磨练勇气。而女人要接受的考验却是磨练耐性···肚独自一个人学习如何面对寂寞。其实我一直都明白,不需要这场战争。我送走了波尔,丹尼斯没有告别就离开了,非常正确的做法。”而战争期间,她也不顾他人的反对坚持去丈夫那里,尽管中间遇到狮子以及其他很多困难。但是当她碰到自己的丈夫时说的是:“我做到了。”而不是我多幸苦。这或许就是她所认为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一切去奋斗。从她最后为土人争得在自己的土地上继续生存的权利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人生价值观已经开始转变了。我想,社会在发展,我们价值观也会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我们一定要坚持地做下去,这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才有意义,

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芬奇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 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它所阐述的内涵是深刻的,因而只有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像卡伦早期一样追求名利和财富的人很多,也有非常多的人像她一样渴望甜蜜的爱情,这无可厚非,这些东西在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没有钱,

你就无法生活,如果你没有地位,你就得不到尊重,而如果你没有爱情,你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人虽然是拥有文明的动物,但其本能的欲望却不可能因此而丧失。动物们为了填饱肚子整天为捕食而奔波,他们也为了在种群中占领优势地位和交配的权利而互相争斗。这些都是本性。映射到人类社会来,人们拼命地赚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同时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别人尊敬自己,并且渴望找到自己的恋人,得到真正的爱情,这些都是同样的本能。所以把这些作为人生奋斗的一种目标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没有人喜欢作乞丐。然而,完成了这些是否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的生命似乎就过于简单了,我们只是为了这些而活着吗?我们拥有文明,这是我们与其他动物社会的不同,但如果我们都以那样简单的生命目标来度此一生,则原始的野蛮社会也就足够我们的 发展 了, 自然 不会有如此高级的文明。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完全证明人类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我们创造了地球事实上空前的财富,并可以对我们的未知世界开启探索的大门,但这只是宏观上的意义,它的组成基于个体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个人的生命意义。所以如果人人都以追求金钱,名利,感情这些本性作为生命的意义,那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的社会也就没有多大差异了。因而这些绝非生命的真正意义。

卡伦在非洲的生活中,金钱,名利,感情这些东西都失去了,她不得不离开非洲,但她却留下了许多东西。在非洲生活的这段时间,她让在她农场生活的土人们可以有土地来居住,并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而且土人的孩子接受了 教育 。即使在她倾家荡产时,她还是在为土人们居住的土地而费尽周折。卡伦是以一个殖民者的身份进入非洲的,像其他殖民者一样它的目的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但是在与土人的交往中,她渐渐明白自己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她竭尽全力使土人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她的一个巨大转变,而这个转变也正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她这么做对自己毫无意义,但这并不能表明事情本身是的没有意义的,因为土人们得到了继续在自己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而这对每一个土人都是有意义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卡伦放弃了金钱和名利。

然而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从卡伦进入非洲到走出非洲,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有了结论,但却无法概括,这个问题太大了,谁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卡伦来看,她生命的意义是为土人争取到了土地;人类是由社会性的,只有社会的存在,才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因而在社会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时候,个人的行为只有服务于社会的利益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对生命意义的描述永远是抽象的,只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情才能真正地体现这种意义的存在。

参考文献:王光祖,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周星,电影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转

《走出非洲观后感[此文共593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