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巴东县沿渡河初中 岳燕
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然而,面对七年级新生的作文,我陷入沉思。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识差缺的基础上,决定避免学生厌烦了的大讲特讲审题立意之类重复内容的无效劳动,一改常规,从作文评改入手,辅以引导观察、打高分、开辟作文第二课堂等手段,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学期来,学生一个个由怕写作文到乐写、会写,先后有13名学生作文在作文网站上发表,点击率很高,一人获作文竞赛三等奖,多人获鼓励奖。
我在作文评改中的几点做法归结如下。
一、在草稿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
对此,我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上。为了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是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二是具体指导,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根据题目的难易,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可写哪些材料,注意点,指定交文章的时间,就让学生下去写。或观察,或搜集素材,或构思、打腹稿,写草稿,从不让学生在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养成他们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具体修改方法如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有几个错别字;四看有几个病句;五看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十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更加贴近学生作文。
二、在评讲上下功夫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第二次作文评改上,我着重表扬修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评讲优秀生作文。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我就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作文,都从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或修改后的亮点,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比如,王庆在他的作文中,写到他第一次偷偷去上网时的欣喜又恐惧的心理,写得非常细腻,我把他的这段心理描写作为优秀片段在班上评讲后,他的作文兴趣大大增强,作文水平提高飞快。
另外,我还选用相同内容优劣对比的方法评讲,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分析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好的是哪里不好,在以后的作文中自然学习优秀的写法,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为了培养优秀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网站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鼓舞了中、差学生。
三、在批改上下功夫
对于中差生,我以批改为主,让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差生作文差的原因,主要差在知识能力上。而且这种差非一日形成,久而久之,产生了“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状态。要想提高差生作文水平,克服这种心态是前提,其次是给他们具体帮助,在最基础的选材、内容写具体、字词句的训练上多给予帮助,使他们走出作文困境。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差缺,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批改2次。最初面稍大,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后作文不免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祝贺你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有个学生对我说:“其实我们都怕作文,我们又都想写好作文,不让老师失望。”
四、在技巧上下功夫
为了增强评改实效,我备有评改手册,记下学生作文中共性问题。我发现有些毛病,对学生作文影响很深,十分顽固,必须强制改正,方可凑效。在这些方面我就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技巧。
(一)三段式
对于初写作文的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必要的。到了初中仍只会三段式写法,势必束缚学生作文思路。对此,我要求学生中间一段必须放开,要有层次。要多一点观察思考,把事、物写具体;要多一点刻画描绘,把人、物写生动;要多一点论据推理,把道理讲明白;要注重细节描写,要写出事情的波折。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这样克服了学生作文三段式的毛病。
(二)开头结尾模式化
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模式化,没有新意,没有变化。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教给他们画“凤头”和写“豹尾”的技巧。让他们懂得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是千姿百态、风格种种的。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开头。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法;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法;巧设悬念,倒叙入题法;言此意彼,曲径通幽法等。还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结尾。如含蓄隽永,余音绕梁法;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法;乌龙摆尾,辉映开头法等。这样学生逐步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开头和结尾,让开头写得美丽,让结尾写得响亮。如我以“幸福的色彩”为话题作文,吴钇联写的《蓝色的幸福》开头是这样的:“她,自信坚强,做任何事都充满干劲;她,博学多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她,育人有方,教育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她就是我的班主任。”抓住班主任的特点,用排比的句式,开头亮丽。结尾是“恩师如石,堆叠生命之山;恩师如山,呵护生命港湾;恩师如港湾,停靠生命之船;恩师如船,载我出海远航......我在恩师创造的蓝色幸福空间幸福成长。”结尾语言优美,升华主题。向镁玉《牵动心灵的声音》的开头是“我能看见,夜风打着优雅的手语,从晶莹小窗前划过;我能闻到,春雨和着淡淡的清香,飘洒在屋檐上;嘘,闭上眼,我听见满山遍野的花
骨朵儿正在轻轻地绽放......”正文写的是友谊之花盛开的事,结尾是“抬头望望对面的小山,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着青葱的山峦,闭上眼,甜蜜在心中荡漾开来,花朵儿还在轻轻开放,我贪婪地倾听着,要将这最动听的声音保存在心灵最深处,当我孤独时,放出来静静欣赏 ……此处隐藏6958个字……>
三、材料组织──成竹在胸
有了下锅的“米”,还得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把“米”放到锅里,才能煮出中看、好吃“饭”,这就要写作者对自己收集的“米”要成竹在胸。否则就很
难实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的目的。一般来讲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如:
1.时间为序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是这样安排的:“许多年前”→“有一天”→“过了不久”→“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皇帝亲自带着一群高贵的骑士们来了”→“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全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把皇帝这个最高统治者的丑陋形象一步步推到读者面前,给人留下完整深刻印象。
2.片段组合
朱自清的《春》的主体部分依次组织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这些片段,既独立成段,又围绕“春”构成一个整体,层次分明,结构井然。
3.空间转换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包括两个不同空间范围的故事:一是百草园,一是三味书屋。写百草园突出“乐”,写三味书屋突出“恶”。两部分之间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过渡,结构紧凑,衔接自然。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以先生而言,一是知识渊博,二是教学认真;以学生而言,一是敬慕先生,二是伺机寻乐,三是乘机嬉戏等。由此可见,组材方式不是单一的,也可以同一篇文章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还可以倒叙开篇、或一线串珠、或精雕细镂、或逻辑为序等等。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文章就不会杂乱无章了。以后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了。
四、作文完善过程──去粗取精
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流传中外,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几代人。他说,我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感人。在写作中,魏巍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了3个最能表现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稿子写好后,交给《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
见,宋主编看后首先被感动了,当即说:“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位置发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这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摘自《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素材都是王营长流着眼泪向他讲述的。我想,作者历经“3个月的朝鲜采访”,收集了“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都只能算作是“粗”,只有那“3个最能表现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才是真正的“精”,如果没有一个痛苦地“去粗取精”的过程,其作品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功的。
一代文豪鲁迅说过:“我写完文章之后,一般要检查一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可有可无的字句”不是“粗”吗?剩下的必然是“精”了。
如果魏巍先生是从整体上“去粗取精”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从局部“去粗取精”。大作家都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初学者?
五、作文评价方式──“死去活来”
这是洪宗理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主张,所谓“死去”,就是少一些作文教学的条条框框;“活来”,就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认为“死去活来”对初中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也应该是合适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评价的建议是: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以上这些从阶段目标、材料准备、作文修改、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切实可行的建议,没有那一条是“死的框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一布置作文就提出若干条要求,让学生照着“框框”套,评价时也照着“框框”评,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不利于学生作文良好习惯的培养。当然,“条条框框”不是不要,一般只是用于日常应用文,不要过多用于评价学生的写作。因此,凡是不利于促进学生作文的评价的“死的框框条条”都应抛弃,都应让其“死去”。下边就我自己的“活来”的评价方式略举一二:
个体尺度:学生个体写作只要在原来基础上有了进步,都应适时给予理解、尊重、肯定、鼓励,而不应用其他学生写作水平的尺度去衡量“这一个”。如教师给少年茅盾作文评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教师评价的“这一个”只针对少年茅盾,不会影响“那一个”或“那些”。西方谚云:不当的比较是对孩子的扼杀。不当的评价同样是对孩子的扼杀。
激励赞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用积极的评价”,我认为教师在评价中应重在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独特点,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可以用旁批、等第、分数或当面称赞等方式评价,让学生一见到或听到教师的评价就产生快感,引起再创造的兴趣和热情。
探讨商榷:每次写作各有侧重点,评价不宜面面俱到,指出缺点宜用启发商量探讨口吻。评读时用学生的心理解读学生作文,用成人的心灵抚慰未成年人的心灵。如老师给少年茅盾《文不爱钱武不惜死论》一文的评语,主要就是针对
文字功夫来评的:“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朗拔剑斫地之慨。”这样的评价易于让学生接受。
总之,作文教学只要教师做到“死去活来”,学生作文也一定会“死去”“活来”。
wang小编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初中作文有效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几点心得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