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情概况
**镇位于**东南部,距县城54公里,东毗邻**县的勐佑镇和营盘镇,西接本县**乡,**、两乡,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26公里,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村139个村民小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温凉山区,适宜多种经营。有耕地面积31379亩,其中水田面积11375亩,旱地面积xx4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甘蔗、香料烟、茶叶、林业和畜牧业,后续产业有甜龙竹、蚕桑等。
xx年年末,全镇总人口6015户2524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6户24116人,少数民族1799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358万元,同比增1666万元,增合24.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元,同比增362.7元,增合21.4%;完成本级财政收入356.3万元,同比104.6万元,增合41.6%;完成镇级固定资产投资1226万元,同比增311万元,增合34%;实现个私经济收入4096万元,同比增534万元,增合15%;实现工业总产值1033万元,增加值470万元;同比分别增203万元、134万元,增合24.5%、39.9%;实现粮食总产1060.5万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农业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通过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4年9月,各项主要产业培植情况如下:
粮食产业:小春粮食产量95万公斤,实现收入110万元;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42万亩,其中水稻1.02万亩,包谷1.1万亩,其它杂粮0.3万亩,预计实现大春粮食总产944万公斤。
甘蔗产业:完成新植蔗5519亩,甘蔗面积达2.38万亩。07/08榨季实现甘蔗社会产量8.3万吨,入榨产量7.7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700多万元。
香料烟产业:香料烟种植总面积9745.5亩,完成产量26596担,实现烟农收入1497.3万元,提供烟叶税299.5万元。
茶叶产业:茶叶总面积11551亩,其中投采面积8700亩。完成干茶产量60.7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531.9万元。
畜牧产业:完成大牲畜存栏11076头、生猪存栏39617头、山羊存栏6914头、禽类存栏77946羽,完成肉类总产1104吨,实现畜牧产值967万元
蚕桑产业:全镇共有9个村107个村民小组1384户农户种植桑树2687.1亩,第一批蚕茧于8月6日交售,共交售蚕茧725.55公斤,平均单产49.4公斤/张,平均单价20.3元/公斤,张效益996.2元,蚕农满意度达95%以上。第二批中秋蚕全镇共饲养67.25张,共涉及9个村53个村民小组165户农户,计划交售蚕茧3350公斤,实现蚕农收入6.7万元。
林业生产:核桃总面积达44500亩,投产产量400吨,实现产值176万元;竹子总面积32600亩,其中甜龙竹16500亩,投产25400亩,其中甜龙竹14600亩,实现产值110万元。
果蔬产业:水果总面积2363亩,总产量185.3吨,实现产值50多万元;蔬菜总面积6715亩,总产3770吨,实现产值670万元。
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紧紧围绕“经济提速、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着力实施“农业稳镇、项目强镇、科教兴镇、招商富镇、集镇美镇、稳定和镇”六大战略,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财税工作、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六大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商并进,山坝统筹,努力把**建成“**南部重镇”,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粮食总播种面积3万亩、产量达1000万公斤、人均400公斤;甘蔗总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农业产量达7.5万吨、入榨7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800万元;香料烟总面积1.12万亩以上、产量达3.3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980万元;蚕桑面积6190亩,养蚕5110张、产量17.9万公斤,产值306万元;茶叶总面积1.2万亩、产量达125万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50万元;核桃总面积达53000亩,投产产量800吨,实现产值450万元;竹子总面积36600亩,其中甜龙竹20140亩,投产30000亩,其中甜龙竹16600亩,年创经济效益1100万元;肉类总产3000吨、实现产值xx多万元。围绕上述目标,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十五”所取得成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确立了“优化粮油、巩固甘蔗、突破烟茶、发展畜牧业,壮大竹子和蚕桑”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农业这个最基本的中心工作,加大对产业的培植力度,多角度、多渠道发展产业,切实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紧抓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近几年,**镇在加强产业发展的同时,毫不放松对粮食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粮经作物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优化米粮仓,丰富钱袋子”。在粮食生产上,加大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实施,培育优质水稻基地,办好粮食科技示范样板,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粮仓”风貌。
(二)巩固发展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1.巩固发展甘蔗产业。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分析镇情,深刻认识甘蔗产业在全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合理布局,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的路子,甘蔗面积巩固在2万亩,预计产量7.5万吨、入榨7万吨,继续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2.优化提升香料烟产业。2014年,镇党委、政府决心发展香料烟11580亩,实现产量1650.5吨,并采取有力措施抓实香料烟生产:一是坚持扶持政策到位,即保护价、物资赊销、穿烟机补助、面积补助、标准钢架调制棚优惠提供、大田碎垡补助六条政策 ……此处隐藏10166个字……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不少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缺乏深度和广度,资源利用率不高。九是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普及难度大。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现代农业经营意识淡薄。十是动植物疫情对农业增产构成较大威胁。水稻病虫害、动物疫情威胁仍然较大,预防工作任务重,一旦发生疫情受到的影响难以估计。
四、下步发展目标和计划
(一)发展目标
围绕全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和"林纸结合、铝电结合、糖纸结合"经济发展路子,按照"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巩固现有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依托"两江、两路"、"两大、两小"的经济区域和工业区域,按工业化的理念,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促使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增长,龙头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2014年实现全县农业总产值4亿元、粮食总产量8.5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的目标。
(二)发展计划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今年我县将甘蔗、桑蚕、烤烟、优质稻、食用菌、无公害蔬菜、木薯、中草药、优质水果、八渡笋、油桐、油茶等确定为我县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优先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
1.蔗糖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品种改良,示范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良种,如新台糖-22、台糖-23、台糖-57。建立健全一批高产示范基地,加强示范点的建设。区域布局:甘蔗基地重点放在全县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的乡、村、屯,即在利周、旧州、潞城、定安、八桂、六隆等乡镇建立甘蔗生产基地,在利周至旧州沿线建立万亩"高产高糖"示范点。争取全年甘蔗面积达到7.8万亩。
2.桑蚕产业主攻方向:全年新种1万亩,引进推广高产桑叶品种(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特优2号),建立高产桑园;引进推广优良蚕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两广一号),提高蚕茧产量;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室,缩短养殖期,提高经济效益,力争每300亩桑蚕生产基地建立一个小蚕共育室,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全县建立3个蚕茧收烘站;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之机,招商引资兴建缫丝企业和丝绸企业。区域布局:在全县14个乡(镇)气候适宜的村屯发展桑蚕生产,农户可充分利用田头地角及缓坡地发展种桑养蚕。
3.烤烟产业主攻方向:全年计划种植1.01万亩。以完善烟水配套设施为突破口,提高烟叶质量、产量,降低烟农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完善烟区乡(镇)烟叶站建设;引进优良新品种,推广集约化育苗,打造**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大力提倡科技兴烟,提质增香降碱。区域布局:重点在平塘、浪平、八桂、八渡、高龙等乡(镇)实施,推广烟玉套种和烟稻轮作模式。
4.优质稻米产业主攻方向:在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着力在全县14个乡(镇)大力发展优质稻基地建设,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一是引进常规优质稻良种,如田东香米,德保黑糯等,建立繁育基地。二是大力推广超级稻种植。计划在利周乡建设常规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200亩,生产良种8万公斤,可供种植优质常规稻1万亩。三是与自治区种子公司、神农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在百乐等乡(镇)建立制种基地0.4万亩,生产优质杂交稻种160万公斤;四是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企业,并以此为依托,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施品牌战略,实行品种、供种、加工、品牌一体化,促进优质稻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布局:在双季稻区利周、潞城、旧州、定安等11个乡(镇)建立以杂交优质稻为主的生产基地,主要推广宜香系列、内香优系列、两优系列杂交稻。
5.食用菌产业主攻方向:根据**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基础和资源潜力,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在竹林下种植灵芝和香菇等5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桑枝资源,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袋料栽培食用菌,主要发展木(云)耳、灵芝、香菇、蘑菇及珍稀食用菌。推广以云耳、双孢菇为主,香菇等其他蘑菇为辅的食用菌发展模式。区域布局:根据各类食用菌的生长特性、气候要求、生产原料等在各乡(镇)发展不同的食用菌产业。
6.无公害蔬菜产业主攻方向:建立无公害蔬菜品质检测中心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障体系1个。通过开发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新技术,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监测中心,完善无公害蔬菜检测检验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农业环境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及无公害蔬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稻-稻-菜"和"稻-菜"等生产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名、特、优、稀品种,抓好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延期蔬菜栽培,蔬菜品质安全率达100%。区域布局:重点放在城镇周边的乡(镇)和重点工程所在的乡镇,具体布局是:国道公路沿线的乐里、利周、潞城、旧州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外调型品种,如无公害番茄、辣椒、西瓜、四季豆、西洋南瓜等;六隆、八桂、八渡等主要发展八渡笋;浪平、平塘主要发展反季节蔬菜(番茄、辣椒、瓜豆类、大白菜)及具有本地特色的菜花;定安、八渡主要种植生姜;百乐、者苗等主要发展干椒。同时根据实际重点发展野生蔬菜、保健型蔬菜、营养型蔬菜,如:一点红、蕨菜、紫菜头、魔芋、味精菜、白花菜、雷公根、佛手瓜等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格局。
7.木薯产业主攻方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至5万亩,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扩建木薯加工厂,提高加工能力。改善和提高木薯淀粉的产品质量,逐步把单一的木薯加工淀粉向淀粉精深加工、植物能源生产转变,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区域布局:主要分布在乐里、潞城、八渡、八桂、那比、者苗、六隆、利周等乡(镇)。
8.优质水果产业主攻方向:以改造一批低产果园为重点,以推进"优果工程"建设为目标,加大名特优水果引进种植力度,以发展沙糖桔、李果、板栗、核桃等为主,建设标准化优质水果基地,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使水果质量安全率达100%,争取全年完成新种水果3万亩。区域布局:在国道324线和南昆铁路沿线的乐里、利周、潞城、旧州和南部的土山乡(镇)发展沙糖桔、李果等优质品种;在浪平、平塘、高龙等石山乡(镇)发展板栗、核桃、桃果等。
9.中草药产业主攻方向:人工种植灵芝,林下种植何首乌等中草药材1000亩。区域布局:建立育苗基地,在乐里、定安建立2个育苗基地,主要培育灵芝、何首乌、金银花、杜仲等品种。
给您推荐其他范文:乡镇2014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文档为doc格式